我们撰写论文,其实很大意义上就是得说服别人(尤其是审稿人),我们的结果是可信的,准确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基本上就等着被拒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审稿人喜欢看“材料与方法”部分,因为这部分就相当于把你的研究思路、如何做的过程简单介绍了一遍。有问题的话,很容易从这一过程中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结果是可靠的?在我的审稿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人并不是没有做工作,但却没有好好地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必要来表达的更清楚一些,否则很容易做得不错,报告却不充分。
这篇文章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妥或考虑不周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我个人总结,想说明自己结果的可靠,至少要在三个层次上展示。
研究对象
也就是研究对象要可靠,要有代表性。如果研究对象本身就有问题,那后面基本上什么都不用看了。数据肯定有问题,结果更谈不上可靠了。
为什么呢?因为数据分析是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的。如果样本选择都有问题,何谈总体可靠性?
例如:某研究调查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对象选择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调查300名研究对象。
这种样本选择可靠吗?方便抽样尽管方便,但选择的研究对象必然有偏。像体力较好、喜欢运动的老年人,肯定很容易被方便地调查到,而那些卧病在床、无法出屋活动的老年人,就没有这种“方便性”了。此时根据方便抽样调查的生存质量的可靠性如何,大家可想而知。
研究对象有偏,选择有问题的话,即使获得数据,做了统计分析,也无法推论总体,最终无法反应真正的实际情况。
所以,研究对象的选择,这是关键的一步。
获取数据
即使研究对象有代表性,抽样可靠,也不能保证从研究对象获得的数据是可靠的。数据是如何获得的,问卷调查、工具测量(如血压计、各种仪器等)都是各种获得数据的方式,你得保证这些数据的获得是可靠的。
数据和研究对象就像是毛和皮的关系,数据获取自研究对象。然而,数据获取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有一些相对容易,比如测量身高、体重,测血压、血糖等。一般只要仪器准确,测得数据也较为可靠。
有些则不是这么容易的,事实上,大多数的数据并不是通过仪器获得的,而是通过问卷和量表。比如吸烟、研究、行为、运动、饮食等各种因素,都需要利用问卷来获得。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你如何保证调查的数据是可靠的。这里面涉及的问题较多,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问卷,如何有效地进行调查。这都是有技巧的。
我个人做统计分析十多年,见过各种各样的数据,深知其中数据质量的重要性。获取一份可靠、真实的数据,实属不易,绝不是简单地问几个问题、测量几个指标这么容易。我给别人分析数据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总能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数据本身存在问题,比如缺失、异常、录入错误,等等。只能说,数据不易,且获且珍惜。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