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同行评审专家的工作吃力不讨好,总的来说,学者们每年花费大约7000万小时代表学术期刊对同行的手稿进行评估,他们通常不会获得任何酬劳,也几乎没有人赞扬他们的工作。有些人这样做是为了跟上本领域学科的发展,有些人把它视为一种责任,无论出于哪种目的,没有这些同行评审专家,学术环境可能会很混乱。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开始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主要是想让别人认可他们的工作。像Publons(https://publons.com/about/home/)这样的网站允许研究人员分享全部审稿意见,或者仅列出他们进行评审的期刊,仅仅成立7年,Publons已经拥有超过170万用户。
Publons的兴起表明,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同行评审的工作,并要求其他人(如研究资助者)也这样做。这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或撤稿至关重要,并且同行评审的数据也具有巨大的价值。共享同行评审数据可以帮助期刊扼杀学术论文欺诈、无效和系统性偏倚的现象。同行评审的公开应该成为学术论文发表的常规做法,即审稿意见公开发表,有时还需加上审稿人的名字。
公开同行评审的模式已经获得了一些支持,一些学术期刊,包括《F1000 Research》和医学期刊《BMC Medicine》,多年来一直在网上发布审稿意见。最近对3,0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 [1] 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公开同行评审应该成为主流做法,但前提需要对审稿人匿名,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人们对这个传统上不透明的过程的内部运作有一些了解。
例如,对Publons上发布的300,000多份审稿意见[2]进行的字数统计分析发现,和心理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的同行相比,物理学家的审稿意见字数更少。可以想象,通过更复杂的分析可以梳理出不同学科审稿意见的实际质量差异。但是目前,很少有期刊允许发布同行评审数据,或者允许审稿人透露他们的名字。根据Publons上 2017年一项分析 [2]数据,当时在其数据库中约有3,700本具有同行评审流程的期刊,只有约2%的期刊允许审稿意见公开。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