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之前的推文中讲述了“文章中如何正确描述随机分组”,小伙伴们已经掌握了吗?咱们接着来讲讲研究对象入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今天先来说分组隐匿。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分组隐匿呢?
随机分配序列产生后,受试对象入组的情况就已确定。如果产生分配序列的人,与选择、分配受试对象入组的研究人员是同一人;或者分配序列表保存在选择和分配受试对象入组的研究人员手中,原则上,此研究人员就会预先知道下一个合格受试对象的入组情况。
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这个情况:研究人员为了让具有某种特征的受试对象接受某种干预措施,以获得有益于该种干预措施的结果,就有可能改变随机分配序列,不按照事先产生的分配序列分配受试对象,导致选择性偏倚。
例如,某一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可以入组为005号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实施者知道全部分组序列,知道该患者将会被分配到A组,但研究实施者认为这可能对试验结果不利,因此将该患者排除,等待下一患者入组为005号研究对象。这样会破坏随机化,影响研究质量。
为避免上述情况,就引入了分组隐匿的概念,防止随机分配方案被预先知晓[1]。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分组隐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分组隐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随机,但是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分组隐匿经常被忽视。
一项对四种医学期刊“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发现,仅有26%的文章能对分组隐匿进行充分的描述[2];2000年Pubmed收录的随机临床试验报告中,也仅有18%的文章对分组隐匿的进行介绍[3]。有研究发现,与分配方案隐匿完善的试验相比,未隐匿分配方案或分配方案隐匿不完善的试验,会高估治疗组的效果[4]。
CONSORT规定分组隐匿需要报告如下内容: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