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内容中,我们介绍了当考察一个疾病预测模型好坏的时候,常常会关注到2个维度,一个是预测模型的区分度(Discrimination),它反映了该模型是否能够将患者和非患者区分开来的能力;另一个维度是预测模型的校准度(Calibration),它反映了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点击查看:你的预测模型靠谱吗?详解区分度和校准度的SPSS操作!)
那么对于两个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应该选用哪一个模型更靠谱呢,应该如何比较两个疾病模型的预测能力呢?本期内容小咖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个老朋友AUC和一个新朋友NRI。
ROC曲线及其AUC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ROC曲线,在诊断试验中,通常根据检验指标的判断结果和金标准诊断结果,整理成一个2×2的表格,如下表所示,并以此来计算诊断试验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即灵敏度和特异度。(戳链接:灵敏度和特异度,你搞清楚含义了吗?)
灵敏度=A/(A+C),即真阳性率,反映了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阳性的比例。
特异度=D/(B+D),即真阴性率,反映了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阴性的比例。
如果检验指标为连续性变量,我们可以将该检验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切点,切点以上判断为阳性,切点以下判断为阴性,每个切点下都对应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然后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图形,即可得到我们熟悉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
从ROC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灵敏度的上升,1-特异度增加,即特异度下降,反之亦然,当满足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最优时,可以把位于ROC曲线左上角的切点,作为适宜的诊断界值,即下图中的y点。同时,为了评价该检验指标的诊断能力,可以进一步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AUC越大,提示指标的诊断能力越好。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