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临床研究得到阴性结果时,研究者典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出错了?治疗是否真的无效?是否还有一线希望?接下来该怎么做?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列举了试验的主要结局为阴性时,应该考虑的问题[1]。
表1. 主要结局阴性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第1个问题: 当试验结果为阴性时,是否有潜在获益的一些迹象?今天,我们再来讨论第2个问题:试验的把握度是否不足?
一、什么是把握度?
第1个问题中已经提到,一项研究得到阴性结果是,可能是治疗措施真实无效。然而,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研究纳入的患者数太少,也可能会产生阴性结果。这种情况下,干预措施是实际有效的,但由于样本量太小,产生了假阴性结果。
在统计学中,我们把这种假阴性错误称为“Ⅱ型错误”。统计学中用β表示Ⅱ型错误发生的概率,没有犯Ⅱ型错误的概率为1-β,即把握度,又称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做研究设计时,如果要求的把握度越大,则要求样本含量也越多。
二、试验的把握度不足会带来什么后果?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β受体阻断剂对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所导致的心力衰竭有显著效果,可以改善心功能和心衰症状。但是,该类药物对患者生存期的改善尚未进行大规模随机试验来验证。CIBIS I试验[2] 拟评价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该试验纳入641例各型慢性心力衰竭和(或)左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利尿、扩血管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和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9年。
随访结束时,比索洛尔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状况,使心功能失常需要住院治疗患者数明显减少,患者心功能分级(纽约分级)平均降低了至少一个分级,进一步证实了比索洛尔可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同时,患者对比索洛尔的耐受性良好,治疗早期两组退出治疗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 VS 25.5%)。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