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来给予最佳治疗方案时,就涉及到“治疗效果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问题。治疗效果的异质性,可以理解为治疗的益处或害处是非随机变化的,这种变化与患者特征有关(或归因于患者特征)[1]。Desai等最近发表于《NEJM Evidence》的一项研究[2],提供了一种探索治疗效果异质性的新型范例。
链接:https://evidence.nejm.org/doi/10.1056/EVIDoa2300041
治疗效果异质性的分析通常包括传统的亚组分析,即基于性别、年龄或其他变量分组后,各组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目前也有一些新方法出现,例如通过统计建模或复杂特征组合确定各亚组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效果的异质性研究中,亚组的定义通常有三种方式:传统的临床变量,如BMI或性别;结局在基线时的预测风险;或治疗的预测益处。这三种方法均可以在医学文献中见到。
第一种:基于临床常见变量划分亚组
该方法是对临床常见变量进行分类,以形成亚组。例如,在COVID-19疗法随机评估(RECOVERY)试验中,COVID-19住院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接受地塞米松或常规治疗,主要结局是28天死亡率[3]。根据基线时呼吸支持的强度分亚组,各亚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有所不同:未接受呼吸支持的患者(呼吸环境空气)可能从地塞米松治疗中受到损害;接受无创氧疗支持的患者有中等获益;接受有创通气的患者可显著获益。
图. 不同亚组人群中地塞米松对28天死亡率的影响[3]
虽然这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方法,但很多基于这种传统亚组分析的研究不能产生类似的显著发现,可能因为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无法捕捉重要的变异。
第二种:根据结局的预测风险划分亚组
该方法根据结局在基线时的预测风险来划分亚组,这个很多依赖于经验。我们可以认为,当相对风险降低保持不变时,绝对风险更高的患者将获得更大的绝对风险降低。一项研究考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效果,研究者利用“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预测患者30天卒中风险,另一个模型预测手术并发症风险。研究者将这两个模型合并为一个风险评分,结果显示,基线时预测为30天卒中风险高且手术并发症风险低的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降低这类患者的5年缺血性卒中和死亡风险[4]。
图. 不同风险评分的亚组人群的手术获益[4]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