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声明:针对亚洲人高血压管理的7大策略
近期,HOPE亚洲网络(HOPE Asia network)专家组在《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上发布了一项亚洲高血压管理的共识声明。声明指出,过去30年,亚洲人血压绝对值升高速度更快,但高血压控制率却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制定针对亚洲人群的高血压管理措施非常重要。下文主要介绍共识声明提出的亚洲高血压管理七项行动策略。
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ch.14440
七项行动策略包括:限盐、严格控制血压、提倡家庭血压监测、降低晨起血压和夜间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广泛筛查提高知晓率、远程血压管理。
限盐
与其他人群相比,高盐饮食和盐敏感性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导致亚洲地区高血压的关键因素。亚洲地区的盐摄入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WHO;<5g/天),数据显示,中国人群每日摄盐量达12~14g。
涉及49个国家的研究数据表明,盐摄入量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U型相关性。对于高血压患者,钠摄入量>6g/天时,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增加。中国的SSaSS研究以及印度农村的一项研究均表明,减少盐摄入量对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存在有益影响。
2017年,WHO指定“限盐”作为避免过早死亡和减少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最佳选择。限盐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是采用氯化钾代替部分氯化钠。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也会导致盐敏感性增加,即使BMI仅小幅增加,亚洲人也很容易患上高血压。因此,体重控制,特别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进行体重控制,对亚洲人而言非常重要。
严格控制血压
以前的研究表明,亚洲人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斜率比西方人更加陡峭。STEP研究表明,对于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策略(收缩压:110-130 mmHg)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效果优于标准降压策略(收缩压:130–150 mmHg)。
有研究显示,诊室收缩压降低5 mmHg时,心血管疾病总风险降低10%,卒中和心衰风险降低13%,冠状动脉疾病风险降低8%。有研究表明,相比西方人,严格控制血压对亚洲人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更加显著。
提倡家庭血压监测
隐匿性高血压或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由于亚洲人群血压变异性较大,因此亚洲人群的隐匿性高血压比西方人群更为常见。亚洲的三项前瞻性研究表明,无论诊室血压如何,家庭血压监测的晨起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存在相关性。除平均家庭血压外,家庭血压的日常变化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相关性,尤其是在动脉硬化加重的患者中。
因此,识别和治疗隐匿性高血压对于降低亚洲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尤为重要。提倡家庭血压监测,可以促进识别和治疗隐匿性高血压。
降低晨起血压和夜间血压
降低晨起血压和夜间血压是高血压患者的首要目标,有助于改善亚洲地区的血压控制情况。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晨起收缩压与左心室质量明显相关。J-HOP研究显示,晨起收缩压≥135 mmHg是脑卒中的强预测因素。对于有脑卒中或糖尿病病史的高危患者,病理性收缩压阈值更低(约125 mmHg)。
亚洲高血压患者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夜间血压高,通常与高盐敏感性和盐摄入量有关。夜间血压高是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见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人群。此外,夜间血压升高也是心衰的危险因素。
如果患者的血压不稳定且无法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则建议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设备来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临床上也可采用夜间家庭血压监测设备。此外,腕式夜间家庭血压监测设备对患者睡眠影响不大,已得到验证可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夜间家庭血压监测设备和动态血压监测设备可用于检测夜间高血压,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
另外,还需要考虑血压和血管特性的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室温对家庭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晨起血压升高幅度更大且与器官损伤相关,而炎热的夏日夜间血压升高。与夜间家庭血压相比,晨起家庭血压可能是冬季心血管事件的更好预测指标。因此,冬季血压升高应该是高血压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选择合适的降压药
对于亚洲高血压患者而言,首选的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和钠排泄剂(如利尿剂)。为了进行严格的血压控制且不降低药物依从性,首选单片复方制剂。
另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ARNI) 和钠-葡萄糖转运蛋白 2 (SGLT2) 抑制剂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但可及性和成本是其主要障碍。
广泛筛查提高知晓率
一些亚洲国家/地区的高血压知晓率较低,在公共场所进行高血压筛查以及家庭自我血压监测等策略将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的知晓率。
远程血压管理
远程血压管理可以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具体包括监测血压、提升生活方式建议的接受度、以及提高药物依从性。
参考文献: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2 Feb 16. doi: 10.1111/jch.14440.
更多阅读:
扫码关注“医咖会”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重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