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发布最新Meta分析,聚焦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与全因死亡风险
按照脂肪聚集部位,肥胖可分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临床上采用BMI作为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而中心型肥胖常用腰围衡量。根据《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中心型肥胖的诊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近日,BMJ最新发布了一项研究《Central fatness and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72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对中心型肥胖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bmj.com/content/370/bmj.m3324
研究采用了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标,包括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围大腿比、身体脂肪指数(BAI,Body Adiposity Index)和身体形态指数(ABSI,A Body Shape Index),分析在一般人群中上述指标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研究检索了PubMed和Scopus数据库自成立以来到2019年7月的文献,纳入至少评估了3种中心型肥胖指标和全因死亡风险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最终纳入了72项队列研究,涉及2528297名参与者,包含150164例死亡。
72项研究中,有12项研究仅包含男性,12项研究仅包含女性,剩余的48项研究的参与者同时包括了男性和女性。研究的随访时间为3-24年不等。7项研究的指标为参与者自报告,65项研究为研究人员对指标进行测量。
腰围
共有50项队列研究探讨了腰围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涉及2056428名参与者,包含128842例死亡。
合并分析(pooled analysis)的结果表明,腰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1%:HR 1.11(95%CI 1.08-1.13),研究间的异质性很高(I2=88%,Pheterogeneity < 0.001;图1)。依次删除单个研究再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总体HR保持不变。男性和女性的HR分别为1.08(1.04-1.13;I2=87%,n=27)和1.12(1.09-1.16,I2=85%,n=30)。
32项研究报告了足够的数据用于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针对女性的分析显示呈J型关联,腰围在60-80cm时,全因死亡风险无变化,之后风险急剧增加(Pnon-linearity<0.001, n=23)。男性的分析显示,腰围与全因死亡率也呈J型相关,腰围为90cm时死亡风险最低,之后风险急剧增加(Pnon-linearity<0.001, n=16)。
图1. 腰围每增加10cm的全因死亡风险
腰臀比
31项队列研究报告了腰臀比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共涉及1112816名参与者,包含75183例死亡。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0%:HR 1.20(1.15 -1.25,I2=90%,n=31;图2)。依次删除每个研究再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HR没有变化。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这种相关性更强。对体育锻炼、饮酒、吸烟和BMI等因素进行调整后,相关性保持稳定。
图2. 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的全因死亡风险
腰围身高比
11项研究报告了腰围身高比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涉及760190名参与者,包含23959例死亡。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个单位,HR为1.24(1.12-1.36,I2=94%;图3)。男性、女性和健康参与者的HR分别为1.13 (1.01-1.24,I2=77%,n=8)、1.20(1.07-1.32,I2=89%,n=8)和1.18 (1.03-1.34,I2=88%,n=4)。
图3. 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个单位的全因死亡风险
腰围大腿比
2项队列研究报告了腰围大腿比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涉及22866名参与者,包含2684例死亡。腰围大腿比每增加0.1个单位,所有参与者、男性、女性的HR分别为1.21(95% CI 1.03-1.39,I2=97%)、1.19(0.98-1.41,I2=96%)和1.15(1.07-1.22,I2=0%)。
身体脂肪指数
4项队列研究报告了身体脂肪指数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涉及124911名参与者,包含13787例死亡。身体脂肪指数每增加10%,HR为1.17(95% CI 1.00-1.33;I2=75%),男性和女性的HR分别为1.27(1.04-1.50,I2=48%,n=2)和1.03(1.00-1.05;I2= 91%,n = 2)。非线性剂量-反应分析提示身体脂肪指数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U型相关(P non-linearity <0.001,n=4),身体脂肪指数为30%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HR为0.89,0.84-0.95)。
图4. 身体脂肪指数每增加10%的全因死亡风险
图5. 身体脂肪指数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大腿围
3项队列研究报告了大腿围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涉及25412名参与者,包含4468例死亡。结果显示大腿围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HR 0.82(0.75-0.89,I2=54%,Pheterogeneity=0.11)。男性和女性的HR分别为0.82(0.73-0.90,I2=0%,n=2)和0.84(0.63-1.06,I2=80%,n=2)。
臀围
9项队列研究报告了臂围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涉及25618名参与者。臀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HR 0.90(0.81-0.99),研究间的异质性很高(I2=95%,Pheterogeneity <0.001)。女性的这种相关性更显著(0.90,0.81-0.99,I2=93%,n=7),而男性不显著(0.92,0.73-1.10,I2=94%,n=5)。
在一项调整了BMI和腰围的分层分析中,当控制了BMI和腰围等因素时,上述关联性增强(0.78,0.66-0.90,I2=87%,n=4)。相反,在没有控制BMI和腰围等因素的研究中,臀围与全因死亡风险变为了正相关(1.04,1.02-1.06,I2=0%,n=5)。
图6. 臀围每增加10厘米的全因死亡风险
总结
对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中心型肥胖的大多数指标,包括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围大腿比、身体肥胖指数等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呈正相关;臀围和大腿围与全因死亡风险较低存在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中心型肥胖的相关指标,可以与BMI这一指标相结合,作为预测死亡率风险的补充性方法。
参考文献:BMJ 2020;370:m3324
扫码关注“医咖会”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重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