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被on hold,警惕Clarivate的对学术公平的破坏

2024-10-29 来源:大骉

今天看到《eLife》被on hold,感觉有些离谱,打算质疑一下Clarivate(科睿唯安)这家带有学术外壳的商业公司的操作。

一、《eLife》到底是什么样的期刊

期刊简介

  • 创刊时间:2012年
  • 主编: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诺贝尔生物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 影响因子:根据最新数据,影响因子为6.4。
  • 收录情况:收录于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属于JCR1区和中科院1区期刊。
  • 出版频次:月刊
  • 年发文量:约1400篇
  • 版面费:2500美金
  • 接收率:约16%(这两年估计低于10%)
  • 自引率:约4%

《eLife》以其高质量的审稿标准、广泛的收录范围、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以及创新的审稿和出版流程,成为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其独特的出版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效率,也为学术界树立了新的标杆。《eLife》当初是要对标《PNAS》的,所以其质量在业内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eLife》一直以来都是学术出版的变革者,依靠庞大而专业的学术编辑团队。编辑决策主要由高级编辑和审稿编辑委员会成员完成,这些成员都是在各自领域活跃的科学家。

例如仅【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一个模块就多达近百位编辑。

图片

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about/people/biochemistry-chemical-biology

期刊采用了严谨而又大胆创新的编辑共同审稿模式,确保稿件质量。即大部分论文在第一轮就被编辑干掉了。

不拒稿?做梦呢?

从2023年1月31日起,《eLife》宣布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eLife》都不会作出接收/拒稿的决定,而是直接发布在其网站上。

国内的许多公众号,为了吸引流量,对此大肆报道,“不拒稿”,让人产生了一种《eLife》这种一区文章也可以随便水一水的错觉。

我想这大概就是本次Clarivate大棒挥向《eLife》的缘由。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eLife》仍然没有改变编辑把关的规则,90%以上的稿件在第一步就被干掉了,能够送外审的,基本都是质量非常好的稿件了。

二、《eLife》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援引【知识分子】的文章:https://new.qq.com/rain/a/20221114A04MUD00

《eLife》的送审本来就有着广泛征求意见的严谨程序,一般是三个学术编辑讨论七八轮才会最终决定一篇文章是否送审。在这次改革之后,这个过程只会更加严格。

在2018年试行改革期间,《eLife》按常规方法评审了665篇投稿,按新方法评审了331篇。在常规评审的稿件里,编辑的初审通过率为29.6%,最终接收率约15%。而在按新规审的文章里,初审的通过率降到了22%上下,最终的接收率接近20%。可以看出,改革后《eLife》文章的接收率仍然不高。

这说明投稿只要不被《eLife》的编辑拒,就有90%多的可能性论文被接收。所以其实也没啥区别。反而外审会增加发表的周期。

图片

《eLife》做的这个改革是有明显的数据支撑的。“不再拒稿”的新出版模式在执行大半年后,影响开始显现:发表周期明显缩短,投稿数量下降。根据报告,与2022年同期相比,总投稿量下降了四分之一,降至3223篇(说明没被公众号忽悠到)。同时,包含评审意见的预印本平均发表周期为79天,远低于旧模式下的平均发表周期232天。71%的审稿编辑认为投稿质量与过往保持一致或有所提高

图片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news-glance-more-success-fusion-medical-tests-under-scrutiny-and-grizzly-reintroduction

以上数据都说明《eLife》的改革有道理,并且成效显著,对读者及编辑都是大好事。

其实这一套操作也实在谈不上新鲜,有个叫《Biology Direct》的期刊就曾经玩过。当年《Biology Direct》的编辑阵容也相当强大,有Eugene Koonin,Laura Landweber等人。但是嘛,这一套操作并没有能够广泛传播,《Biology Direct》这么多年也一直不火,近期也取消了这一套操作,回归了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

三、Clarivate独裁蛮横

Web of Science以前属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这家公司还是在新闻及信息领域蛮有影响力。但被Clarivate收购以后,就出现了很多骚操作。

首先就是,我印象中,已经3年了,SCI-E只出不进,又琢磨出一个ESCI,现在很多ESCI期刊影响因子都比SCI-E高很多。由于Web of Science足够强的话语权,造成众多好期刊无法入围SCI-E,这是赤裸裸的对学术的不公与轻视。

WOS的期刊影响因子一直以来是期刊质量的决定者和几乎唯一指标,但《eLife》在10月24日的官方回应中明确否定了影响因子:「作为《研究评估宣言,DORA》的长期签署者,我们从未支持过影响因子,也从未想要过。」

图片

原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inside-elife/16afe6ec/update-on-elife-s-indexing-status-at-web-of-science

Clarivate这次显然是公报私仇、这是对学术的亵渎。我们应该抵制这种下三滥的行为。

通过Pubmed检索,《eLife》在改革后撤稿并未出现增加

图片

以“eLife”和“retraction”为关键词在Pubmed的检索结果:https://pubmed.ncbi.nlm.nih.gov/?term=%28%22eLife%22%5BJournal%5D%29+AND+%28retraction%5BTitle%5D%29&sort=

发文数量也很稳定,自引率也不高。

图片

是时候质疑SCI-E了,影响因子是一种小学算术就能计算的、非常片面的评价期刊的方式,这种评价能够大行其道简直就是对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的侮辱。学术评价不应该由 Clarivate垄断,我们应该拥抱更多的期刊评价方式,比如Elsevier(爱思唯尔)的Scopus指数——CiteScore、H-index、SJR (SCImago Journal Rank) indicator等。

许多同行和我的感受一样,这么搞下去,只有掀桌子了。

图片

我们期待《eLife》突出重围,期待Elsevier和Wiley这样的出版巨头都能向Clarivate这样的商业流氓说不,期待国家有关部门能够接受更多公开透明公平的期刊评价方式,真正破五唯!

 ------分割线------

点击链接:会员-医咖社区 (mediecogroup.com),成为医咖会员,学习SPSS、预测模型等50门科研课程!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下载附件需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公众号
统计咨询
扫一扫添加小咖个人微信,立即咨询统计分析服务!
会员服务
SCI-AI工具
积分商城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