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最新专题:3篇综述聚焦PCI的40年发展

2017-08-29 来源:

最新一期(2017.8.19)的柳叶刀杂志在专题系列(Series)里发布了三篇综述,聚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三篇综述分别讲述导管技术的40年发展、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的临床应用、术后抗栓治疗的证据更新。(需要三篇综述全文的小伙伴,请在下方留言中留下邮箱,小咖发给你!)本期柳叶刀还同时发表了一篇Editorial,文章指出:当心脏病学专家们8月份相聚巴塞罗那参加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时,他们会在一个特殊的专场中向Andreas Grüntzig致敬。Grüntzig于1977年9月16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实施了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对象是一位38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高度狭窄的患者。1978年,他在柳叶刀杂志上报告了5位患者的病例。”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突破和介入心脏病学的诞生,今年会议将聚焦PCI的40年。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中,Series栏目中发表了3篇针对PCI的综述,同时也会在巴塞罗那的会议中进行汇报。一、冠状动脉球囊导管和支架[1]自1977年9月16日首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领域发展迅速,40年过去,PCI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医疗技术之一。其中很多进展都源于血管成形技术的迭代和改进。 

最新一期(2017.8.19)的柳叶刀杂志在专题系列(Series)里发布了三篇综述,聚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三篇综述分别讲述导管技术的40年发展、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的临床应用、术后抗栓治疗的证据更新。(需要三篇综述全文的小伙伴,请在下方留言中留下邮箱,小咖发给你!)本期柳叶刀还同时发表了一篇Editorial,文章指出:当心脏病学专家们8月份相聚巴塞罗那参加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时,他们会在一个特殊的专场中向Andreas Grüntzig致敬。Grüntzig于1977年9月16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实施了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对象是一位38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高度狭窄的患者。1978年,他在柳叶刀杂志上报告了5位患者的病例。”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突破和介入心脏病学的诞生,今年会议将聚焦PCI的40年。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中,Series栏目中发表了3篇针对PCI的综述,同时也会在巴塞罗那的会议中进行汇报。一、冠状动脉球囊导管和支架[1]自1977年9月16日首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领域发展迅速,40年过去,PCI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医疗技术之一。其中很多进展都源于血管成形技术的迭代和改进。 

(I:1980年,Andreas Grüntzig在苏黎世的导管室工作;II:Grüntzig最初做的球囊,首例冠脉动脉成形术使用的球囊是由Schneider Medintag制造;III:Grüntzig的助手Maria Schlumpf帮助制作球囊;IV:1977年首个被治疗的患者是一名年轻吸烟男性,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治疗前);V:2014年11月最后一次随访发现治疗部位依然通畅)关于球囊扩张术,由于血管解剖和回缩等造成手术结果不可预测,此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而且再狭窄率较高。支架的出现带来更稳定的早期结果和更低的再狭窄率,但是早期支架血栓和新生内膜增生造成血管变窄成为主要的限制。释放抗增殖剂的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再狭窄率,从而促进了PCI技术在更晚期和更复杂疾病中的应用。该专题依次讲述了球囊导管技术、裸金属支架、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让我们得以看到40年的技术发展史。对导管技术感兴趣的伙伴,不要错过这篇专题文章。二、冠状动脉疾病的血管内成像[2]冠状动脉造影,被大多数介入心脏病学专科医生用来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但是其具有许多已知的局限性。血管内成像——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可提供冠状动脉的断层和横断面图像。这篇专题文章主要展示血管内成像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血管内成像在临床上有助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该狭窄是否具有临床相关性;如何识别罪犯病变;这个斑块(或者患者)是否有发生不良事件的高风险。它们还有助于优化支架植入,尽可能减少支架相关不良事件,为支架置入时远端栓塞或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提供答案,也可提供支架血栓形成或再狭窄的原因。这篇综述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让我们更加清楚IVUS和OCT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帮上大忙的。三、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的抗栓治疗[3]冠状动脉支架术要达到最佳的结局,还需要注意抗栓治疗。这篇综述总结了抗栓治疗的现有证据,并讨论如何将科学发现整合到临床决策中。该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2.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DAPT 3.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DAPT持续时间 4.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长期使用DAPT的证据 5. 长期DAPT的安全性和对死亡率的影响 6. 临床实践的选择 7. 未回答的问题: -长期DAPT,到底多长? -长期DAPT,选择哪种药物组合? 8. 口服抗凝药的作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口服抗凝药的使用 -PCI后口服抗凝药的使用 9. 未来展望和创新策略 -PCI后使用血小板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P2Y12抑制剂之间的转换参考文献 1. Lancet 2017; 390: 781–92 2. Lancet 2017; 390: 793–809 3. Lancet 2017; 390: 810–20 (需要三篇综述全文的小伙伴,请在下方留言中留下邮箱,小咖发给你!)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下载附件需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公众号
统计咨询
扫一扫添加小咖个人微信,立即咨询统计分析服务!
会员服务
SCI-AI工具
积分商城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