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聊到针对定量资料的一致性评价,除了相关系数(ICC)外,还可以用“画图”来搞定一致性评价,即Bland-Altman法和ATE/LER区域法,本期我们接着聊聊ATE/LER区域法。
相对于Bland-Altman法,大家可能对ATE/LER区域法可能更陌生一些。该方法是美国FDA推荐用于评价定量测量一致性的指标[1],其主要原理是分析一种仪器(或方法)的测量结果与另一种仪器(或方法)测量结果的总体吻合度,并用图形直观地反映这一结果,最后结合临床意义,得出两种测量仪器(或方法)是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是不是和Bland-Altman法原理如出一辙~~~)。
如上图所示,假定是甲方法目前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而乙方法是待评价的检测方法。当两种检测方法完全一致时,散点的分布在图中的“对角线”y=x上。一般而言,散点围绕“对角线”上下波动。结合临床意义和统计学主要考虑两个区域:
① ATE区域(the Allowable Total Error zones),围绕y=x附近的浅灰色区域(假定两种方法误差允许范围为D nmol/L,该区域即为y=x-D与y=x+D之间),散点在该区域是临床上可以接受的,就总体而言,落入ATE区域内应超过95%,此外,考虑到抽样误差,还需要对该比例的单侧置信区间的下限予以限定,比如单侧95%置信区间的下限应大于92%(“92%”这个值的选取要考虑一致性评价的精度,精度要求的高低与所需样本量大小有关)。
② LER区域(the Zones of limits for Erroneous Results),图中最外围的深灰色区域,它的划分确定了两种检测方法的误差范围上限,即此区域内误差不可接受,并且散点数必须为0,若有散点落入此区域,表示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差,检测方法不适用于临床应用。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