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年都有期刊失去了影响因子,主要原因有这三种

科睿唯安在期刊引证报告(JCR)的参考指南中,说明了引用失真(citation distortion)的概念,一般常见三种情况,这也是很多期刊失去影响因子的原因。

引用失真:与同主题类别的期刊相比,引文模式超出了正常范围。

1. 期刊过度自引(Self-Citation)

定义:当某期刊发表的文章大量引用了本期刊过去两年发表的文章,就出现了过度自引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自然发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人为想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

期刊自引的程度是通过比较期刊内自引与非自引的百分比来确定的。如果期刊自引的百分比异常高,特别是在影响因子计算窗口内,可能导致期刊排名的不准确。为了评估这种情况,JCR会分析所有期刊在包含和不包含自引情况下的排名差异。若期刊自引导致排名出现显著变化,JCR可能会采取措施,例如暂时去掉该期刊的影响因子。

2. 引用堆叠(Citation Stacking)

定义: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期刊之间的一种异常引用模式,一个或多个期刊(donor journal)以异常高的频率引用另一个期刊(recipient journal)的论文,而且引用高度集中在影响因子计算窗口内。

这种做法通常是有意为之,目的是提升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引用期刊可能通过发表综述或评论文章,集中引用被引期刊的论文,以此来增加后者的引用次数。JCR会监测这种不寻常的引用模式,并可能对相关期刊采取措施,如暂时去掉期刊的影响因子。

3. 期刊自我堆叠(Journal Self-Stacking)

定义:这是指一个期刊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大量引用本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且这些引用构成了文章参考文献的主体部分。这些文章常常以总结最新进展的名义发表,但实际上更像是期刊内部的内容摘要。

期刊自我堆叠能够人为增加该期刊在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即被引数量),从而可能提升影响因子。自2023年起,JCR正式定义这种行为,并开始对此行为进行监控和处理。这意味着,如果发现期刊存在自我堆叠现象,其影响因子也可能会被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