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和钙联用能否预防癌症?JAMA文章引争议

2017-08-21 来源: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并维持血浆钙、磷水平稳定,参与人体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1] 。维生素D既可以通过皮肤阳光照射合成,也可以从膳食中获得。老年人因为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仅仅依靠阳光照射并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膳食来源的维生素D尤为重要。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血清25(OH)D浓度作为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衡量标准。既往研究已经证实,维生素D和钙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折发生,保持骨骼健康,但是有关补充维生素D和钙是否对癌症有预防作用尚存在争议。Lappe 等人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JAMA》报道了他们的一项为期4年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2] 。共有2303名55岁及以上的健康绝经期女性参与了这项临床研究,其中1156名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每天接受2000IU的维生素D3和1500mg钙剂(分3次口服),另外1147名女性作为对照组,每天接受安慰剂。研究从2009年6月24日开始,到2015年8月26日结束,为期4年。研究主要结局为各种类型癌症的总发病率(排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随访4年后,共有109名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被确诊为新发癌症病例,其中维生素D3+钙剂组45例(3.89%),安慰剂组64例 (5.58%)(发病率差值为1.69% [95% CI: −0.06% to 3.46%]; P=0.06)。K-M生存分析显示,维生素D3+钙剂组4年内癌症发病率为4.2% (95%CI: 3.2% to 5.6%),安慰剂组为6.0% (95% CI: 4.8% to 7.6%)(P=0.06)。Co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并维持血浆钙、磷水平稳定,参与人体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1] 。维生素D既可以通过皮肤阳光照射合成,也可以从膳食中获得。老年人因为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仅仅依靠阳光照射并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膳食来源的维生素D尤为重要。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血清25(OH)D浓度作为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衡量标准。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维生素D和钙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折发生,保持骨骼健康,但是有关补充维生素D和钙是否对癌症有预防作用尚存在争议。Lappe 等人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JAMA》报道了他们的一项为期4年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2] 。

共有2303名55岁及以上的健康绝经期女性参与了这项临床研究,其中1156名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每天接受2000IU的维生素D3和1500mg钙剂(分3次口服),另外1147名女性作为对照组,每天接受安慰剂。研究从2009年6月24日开始,到2015年8月26日结束,为期4年。研究主要结局为各种类型癌症的总发病率(排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随访4年后,共有109名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被确诊为新发癌症病例,其中维生素D3+钙剂组45例(3.89%),安慰剂组64例 (5.58%)(发病率差值为1.69% [95% CI: −0.06% to 3.46%]; P=0.06)。

K-M生存分析显示,维生素D3+钙剂组4年内癌症发病率为4.2% (95%CI: 3.2% to 5.6%),安慰剂组为6.0% (95% CI: 4.8% to 7.6%)(P=0.06)。Cox比例风险回归中,HR为0.70 (95% CI: 0.47 to 1.02)(详见图1)。可能与研究相关的不良事件有肾结石(维生素D3+钙剂组16例,安慰剂组10例)和血清钙水平升高(维生素D3+钙剂组6例,安慰剂组2例)。

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D3+钙剂组的绝经期女性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后,4年内不会明显降低全类型癌症的发病风险。该项研究并不支持维生素D和钙联用可预防癌症。Comment 1[3]该项临床研究尽管没有得到维生素D3+钙剂可以降低癌症风险的结论,但是仍然补充了相关证据。当然,该项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纳入的研究对象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2.8 ng/mL,大多数研究对象不仅符合保持骨骼健康所需的推荐剂量(25(OH)D≥20ng/mL),甚至一部分研究对象维生素D水平已经达到目前认为可以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非骨骼结局的剂量(25(OH)D≥30ng/mL)。

因此,该研究的阴性结论可能是因为多数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水平在入组时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剂量(目前认为维生素D的补充针对维生素D缺乏人群更容易获益)。    

此外,该项研究并未明确维生素D补充对于预防癌症的作用是否受到不同维生素D基线水平的影响。相反,作者通过事后观察性分析发现25(OH)D水平与癌症发生呈现负相关,而这种分析方法无法保证随机对照设计因果推断的优势。

观察性分析(即使是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被认为可能存在偏倚(例如,研究中补充剂的依从性可能受到户外活动[可增加阳光的暴露]、肥胖[可能降低血清25(OH)D水平]以及营养状况等混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偏倚可能导致无法充分证明维生素D与癌症之间的因果关联。 

研究中另一个事后观察性分析的局限性在于1年后对于癌症的诊断,可能得出维生素D3+钙剂对于癌症有预防作用(HR=0.65 [95%CI: 0.42-0.99])。然而,验证维生素D3+钙剂补充的联合作用并不能明确维生素D3、钙剂对癌症的单独效应。已有研究提示维生素D可能无法预防癌症发生,因而该研究可能掩盖了钙对于癌症的保护作用,这是该研究设计的一个局限性。此外,研究亦未能提供维生素D3+钙剂与癌症的剂量反应关系。

维生素D对于癌症预防作用可能存在民族/种族、性别差异,该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超过99%为非西班牙白种女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结论的外推性。Comment 2[4]Rothman认为Lappe等人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了女性接受维生素D3和钙剂干预4年后与安慰剂相比可以降低30%癌症的发病风险(HR=0.70, 95%CI: 0.47-1.02)。令人吃惊的是,作者将这一结果解释为维生素D3和钙剂对癌症并无影响。与此同时,编辑也因为P=0.06,认为降低30%癌症风险可以看作是 “缺乏明确获益”。考虑到通过意向性(ITT)分析可能存在的偏倚,作者和编辑对于结果的解释是令人困惑的。

美国统计学会(ASA)在去年就曾报道了研究者和杂志编辑对于数据的错误解读。ASA指出“科学结论不应该仅仅依赖于设定的检验水准”,尤其是编辑应该引导读者和公众尽可能地避免这类错误,鼓励对医学研究更负责任的解读。

关于研究出现阴性结果,比如这里P=0.06,我们的公众号系列文章中推送过“主要结局阴性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其中Rothman所提到意向性(ITT)分析可能存在的偏倚,大家可以阅读:研究结果阴性,可能统计方法不合适

简而言之,ITT分析要求严格按照研究设计之初的随机分组进行结果分析,但是任何一项临床研究均可能出现研究对象缺乏依从性的情况发生,此时ITT分析往往会低估干预效应。可考虑遵循研究方案(PP)分析和接受干预措施分析,前者可能会高估干预效应,后者破坏了随机分组,可能存在选择偏倚。详见:不明觉厉的统计学术语之ITT分析

另外,ASA提到的科学研究不应该盲目崇拜P值,也是我们反复想和大家沟通的,例如:如何正确看待“P<0.05”?。临床研究的本质是回答临床问题,统计只是辅助,任何脱离了临床,仅仅关注一个P值都不是客观、不严谨的研究态度。比如这里的维生素D3和钙剂“降低30%癌症风险”,仅仅因为统计分析P=0.06>0.05,而否定二者对于预防癌症的价值是不合适的。

本日公众号推送的另外一篇文章“一句话解释P值的常见误解”,对P值进行了详细剖析,欢迎去围观。明天我们将推送合集:“试验主要结局为阴性,应该思考的12个问题”,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243-4. 2. JAMA. 2017; 317:1234-43. 3. JAMA. 2017; 317:1217-18.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50909#cm28350909_66160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下载附件需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公众号
统计咨询
扫一扫添加小咖个人微信,立即咨询统计分析服务!
会员服务
SCI-AI工具
积分商城
意见反馈